1、合法性要求
具有合法的營業執照和其他相關法規要求的證件,生產經營的內容沒超出合法的范圍,且沒有產品違規分包的行為,生產現場的工藝布局符合生產許可證發證要求。
公司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產品、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生產食品;
添加劑的使用應遵循GB2760要求,不得超范圍、超限量添加
公司不存在摻雜摻假,未出現使用未經檢疫或檢測、感官異常材料生產食品,不得有標注虛假生產日期或批號等嚴重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行為。
工廠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未超過三次(含本數),官方抽查及監督情況無不合格情況或已及時完成整改,3年內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
工廠未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失信執行人,無重大債權債務、重大訴訟、仲裁、股權糾紛等;
公司應確保相關的食品經營活動、經營的食品產品,以及公司內外部與食品安全活動有關的員工, 符合國家食品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2、良好操作規范標準要求
工廠周邊無顯著或潛在污染源。如存在,應定期評審為防止潛在污染物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工廠范圍內不飼養貓狗、雞鴨等畜禽動物。
廠區綠化應與生產車間保持適當距離,植被應定期維護,以防止蟲害的孳生。廠區內若有果蔬或菜園需與生產車間距離2米以上。廢棄物品也存放在指定地點,遠離生產車間.
廢棄物品存放在指定地點或有專門的廢棄物儲存間,垃圾堆放區整齊碼放,有專門容器存放,遠離生產車間。
廠房和車間應根據產品特點、生產工藝、生產特性以及生產過程對清潔程度的要求合理劃分作業區,并采取有效分離或分隔。廠房內設置的檢驗室應與生產區域分隔。生產過道或通道應保持通暢,不得堆放雜物或作為倉庫使用。
衛生間不得設置在食品加工或儲存區域,衛生間門不得正對加工區域,衛生良好,配備洗手消毒設施,無明顯異味。
建筑內部結構應易于維護、清潔或消毒; 應采用適當的耐用材料建造。頂棚應易于清潔、消毒,防止冷凝水產生。
墻壁、隔斷和地面交界處應結構合理、易于清潔,能有效避免污垢積存。
地面應平坦防滑、無裂縫、并易于清潔、消毒,并有適當的措施防止積水。
廠區、車間、設施環境:配備相應的設備以確保排水及廢水系統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廢棄物管理:是否存在關于廢棄物的儲存和移除的合適規定。建立廢物處理程序和設施,車間內廢棄物定期清理,垃圾桶不得過滿,垃圾桶帶蓋。
生產過程使用的水、蒸汽和冰塊的質量不會造成終產品的食品安全受影響,有保障措施以確保不存在危害產品安全的風險;和定期的內部監測標準與記錄。
生產制造用水應符合GB5749水質標準,有定期水質檢測合格報告;非使用自來水的應設置凈水或消毒設備。
車間空氣流向合理。進、排氣口應裝有防止蟲害侵入的網罩等設施。通風排氣設施應易于清潔、維修或更換,無明顯的積塵或破損。
根據食品生產的特點及生產需要,配備適宜的加熱、冷卻、冷凍等設施,和可設置控制室溫的設施,冷藏庫0-4℃,冷凍庫-18℃以下,并有定期的監控記錄(無冷藏冷凍要求的工廠不適用),溫度控制設備應定期進行校準,日常有溫度監控記錄。
有溫度要求的畜禽肉等的生產過程應控制加工區環境溫度,并有監控措施和溫度監控記錄。
照明設施滿足生產需求,無損壞,有防護措施(如有燈罩)或使用防爆燈。
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裝材料等應依據性質的不同分設貯存場所、或分區域碼放,并有明確標識。貯存物品應與墻壁、地面保持適當距離并放置在潔凈的容器或貨架上,生產區域及易污染物料的區域不使用木質棧板。食品儲存區域無過期物料。
不合格品有獨立的儲存區域,并明顯標識,有不合格品處理記錄。
化學品有獨立的儲存區域,建立了出入庫記錄,儲存現場放置有相應的MSDS,不同性質的化學品合理分區存放,不存在安全風險。遠離食品加工和儲存區域,不會造成交叉污染。
有溫濕度要求的物料儲存區域應配備溫濕度監控設施,并有日常監控記錄。
設備、工器具等與食品接觸的表面應使用光滑、無吸收性、易于清潔保養和消毒的材料制成;未見生銹或缺口等。
生產過程中關鍵設備的監控儀器有第三方校準并有效,如電子秤、壓力表、溫度計等。
是否具備書面的有效的清潔和消毒制度,包括相應的效果驗證活動,以確保設施、工具及設備的潔凈。有環境、設備設施、物料的清潔消毒記錄。
廠房內各項設施及環境應保持清潔,無發霉、結露、生銹和積塵積垢的現象。
清潔器材、用具和化學品是否清楚地標示,遠離產品、設備、包裝區域存放且方便使用。
食品加工人員如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顯皮膚損傷未愈合的,應當調整到其他不影響食品安全的工作崗位。
食品加工人員每年應進行健康檢查,取得有效健康證明;建立了員工健康管理檔案。
從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人員應佩戴手套進行操作。
生產場所或生產車間入口處應設置更衣室;應在生產車間入口設置洗手、干手和消毒設施、水龍頭開關應為非手動式。應在臨近洗手設施的顯著位置標示簡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進入食品生產場所前應整理個人衛生不應配戴飾物等物品;正確佩戴發帽、口罩等個人衛生防護用品;保持指甲干凈,指甲不超過肉甲線2mm。
工作服應適應不同作業區的要求并與個人服裝及其他物品分開放置;不得攜帶或存放與食品生產無關的個人用品。
生產加工過程中無打電話、飲食等與生產無關的個人行為。
建立有效的有害生物控制管理制度;有蟲害消殺記錄或檢查日志;聘請第三方蟲害消殺服務機構的應有每次的服務記錄。有定期的蟲害趨勢分析報告、蟲控設施布局圖及時更新。
食品加工、儲存區域,無蟲害侵襲痕跡;廠房外圍捕獲的老鼠等大型蟲害及時清理。
廠區配備蟲害控制設施有效,設施的布置合理。
涉及到產品、原物料和設施的控制措施是否恰當?門窗、排水口有合理的設計,并應安裝防止蟲害的進入裝置。
負責進行監測程序的人員(含第三方公司蟲害專家)是否具備資質,頻率是否足夠,以及發現是否被解決?如果委托外部單位進行蟲鼠害控制,蟲害公司應具有合法的資質,被審核方應收集蟲害公司的資質及PCO的上崗證和健康證。
書面的原輔料(含食品添加劑)、包材驗收、抽樣、檢驗和放行等標準,規格和程序并嚴格管理原料驗收且留有記錄。散裝原物料的接收應經驗證和批準接收后才能接入系統。
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輔料、半成品等做好管理標識,標識中應包含品名、生產日期、有效期等基本信息,不得涂改或影響追溯,做到先進先出。
工廠建立有開封物料、半成品、散裝物料等的二次保質期標準。
能提供到貨原輔料和包材符合規格書等的對應生產日期的檢測報告等驗收報告(型檢測試報告有效期小于1年)或合格證明,并有完整的記錄留檔。
建立有食品添加劑管控制度,食品添加劑規范管理,單獨存放,有出入庫記錄;使用過程有使用記錄。
應建立生產工藝及過程標準作業程序,以指導過程生產,標準作業程序涵蓋關鍵控制點參數,各工藝過程及其相應的標準操作流程和質量控制點,針對產品質量和加工過程的符合性按照規定進行檢查并保留巡查記錄,出現異常情況有糾偏措施。
對于再利用、再加工、返工的原料或產品要有生產使用記錄并可追溯,確保有問題時的跟蹤改善完成。
應建立防止化學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徑,制定適當的控制計劃和控制程序。現場查看生產現場消毒液、洗滌劑、潤滑油、殺蟲劑、檢驗藥劑等化學品是否有出入庫領用記錄。
應建立易碎品控制程序和異物控制程序,有基于風險評估的頻率檢查和會造成異物的狀況記錄和詳細檢查清單,并確保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或屏蔽保護。
工廠應設置相應的異物防護措施,如過濾網,金屬探測儀等;除非風險評估證明這無法改善對最終產品金屬污染的保護,否則應配備金屬檢測設備;金屬檢測儀應正常工作,保存測試記錄。
窗戶玻璃應使用不易碎材料或有防暴措施,有日常點檢記錄。
車間使用的剪刀、刀具等利器有管控措施,不使用易折斷的刀具,不存在異物帶入風險。
車間嚴禁使用鋼絲球等易脫落的工器具/衛生用具,其他非固定細小金屬物件不得置于食品暴露的上方; 過篩用的篩網要求每班檢查,發現破損立即停產更換; 不使用破損的木質工具。
工廠在設備損壞后應確保產品的安全或合法性;在維護和后續的保潔操作期間不會受到損害。完成維護工作之后應執行衛生保潔要求。設備與機器應由經人員進行檢驗,確認污染危害已經清除,然后才能恢復設備與機器的運行
車間使用的食品容器應狀態良好,無破損。
自行檢驗應具備與所檢項目適應的檢驗室和檢驗設備。委托外部實驗室承擔檢驗工作的,要提供委托協議。
檢驗人員有從事檢驗的工作能力,有相應的崗位培訓合格證明,了解檢驗標準規程,能熟練操作。
有檢驗所需的化學試劑,存放條件符合要求,未使用過期試劑。
按照標準規程進行抽樣和檢驗,保留成品、半成品和原輔料和包材的檢驗記錄。檢驗報告在出具之前,檢驗數據由具有相應資質和能力的人員復核、審批。
工廠有書面的產品測試程序與完善的檢驗室管理制度。建立食品出廠檢驗記錄制度;提供出廠檢驗報告及第三方型式檢驗報告。
應建立產品留樣制度,及時保留樣品。制定產品留樣管理辦法,按規定保留每個日常樣品和檢測記錄至超過產品保質期。
有文件化的計劃以在生產的所有階段控制過敏原和預防交叉污染;識別了所有潛在的交叉汚染原因,并制定了相應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操作程序以避免交叉污染。
采用第三方物流運輸的,應同物流運輸公司簽訂有服務合同;卸貨前和收貨時應檢查運輸車輛衛生,及產品溫度,以驗證原物料的在運輸過程中維持其質量和安全性,保留溫度檢查和衛生檢查記錄。含有過敏原的產品,應標識清晰并分開貯存和運輸。
3、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及食品危害控制標準要求
建立食品安全手冊或文件化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范圍與其生產經營活動所覆蓋的范圍相適宜,包括文件化的程序或相關過程步驟的相互關系。
企業應確保有管理者承諾,為開發、實施和遵守食品安全計劃提供資源。定期實施了管理評審及內審;
企業應建立清晰的組織架構,至少明確其活動對食品安全有影響的員工的職位說明、職責和匯報關系。
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
總體文件要求及記錄保存的要求:企業應建立并實施相關程序以確保所有的文件得到維護并更新。企業應確保有記錄來證明企業遵守食品安全體系(包括了所有相關的法規和顧客的食品安全要求)
建立程序以便在任何影響食品安全的重大不符合發生時,確定和采取預防措施,執行持續改善工作及防止不符合項再次發生。
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明確原輔料、包材、半成品和產品的不合格品定義,規定其存放區域并做好標識且隔離放置。
根據客戶投訴內容,定期完成有點到面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報告,確保改善措施已定時完成,且有相關記錄。
企業應建立食品安全防護計劃,應對其預防蓄意破壞產品/故意污染的能力進行評估,并且實施合適的預防控制措施。
設施和設備維護:企業應實施一個由計劃行維護、預防性維護和糾正性維護組成的體系,來確保工廠中的食品安全水平處于適當狀態。
工廠有書面的供應商(原輔料、食品添加劑、包材和物流公司等)審核管理辦法,最新認可供應商一覽表。
建立書面的選擇、評價和重新評價原材料供應商的準入要求,確保原料由合格工廠采購,并保持相關記錄。供應商的資質證件收集齊全且一致。
企業應建立書面的產品召回程序及應急準備、可追溯系統,以便能確認產品批號及其與原料、初級和消費者單元包材批次、加工與分銷記錄的關系。
每年能進行最少一次產品召回模擬演練和應急響應演練,有實際召回的情況或有緊急情況發生的事情,能提供相應的記錄。
召回的不合格產品制定處理銷毀方案;處理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及文件規定。企業應確保可追溯系統至少每年測試一次并且在必要時更新。
應建立食品生產相關崗位的培訓制度,應根據食品生產不同崗位的實際需求,制定和實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訓計劃并進行考核,做好培訓記錄。
當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更新時,應及時開展培訓。
關鍵工序崗位人員具有適當的教育、技能和經驗;培訓至少涉及:新員工培訓,食品安全防護,過敏源培訓,蟲害控制,崗位技能等等。
企業建立了HACCP危害控制計劃:
對食品加工生產的每個過程步驟都進行了危害分析;
有相應的產品工藝流程圖;
每個關鍵控制點(CCP)都建立了關鍵限值,并有相應的監控和糾偏措施;
建立HACCP計劃驗證程序,HACCP食品安全小組應至少每年一次地通過現場審核和自查驗證流程圖的準確性。
每年至少一次以及在發生任何變化之前評審對產品安全可能有影響的 HACCP 計劃和前提方案。
評審內容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項:
a)原材料或原材料供應商的變化
b)成分/配方變化
c)加工條件或設備變化
d)包裝、貯藏或配送條件變化
e)消費用途變化
f)新風險的出現(如已了解的成分摻假)
g)對召回的跟進
h)與成分、流程或產品相關的科學信息的新發展
經評審識別的的有關變化應納入HACCP計劃和/或前提方案,全面編制成文且對驗證進行記錄,有HACCP計劃驗證確認記錄。